三個對輔助思考實用的圖像概念-1-冰山

【前言】

原本標題是想寫「思考模型」啦,但後來比對了下其他談思考模型的書和內容,我想談的並沒有那麼深刻和嚴謹,所以還是改成現在這個標題。接下來要談的這幾個圖像概念,是我最近在思考時,會很自然的藉此避開立場過度偏頗、太快下結論的思考盲點,或是藉此迅速拓展思維的立體度、關聯事物等。

【冰山Iceberg的源頭】

這圖像會被廣為流傳,查了下資料,共同指向或是較有名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美國心理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提出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針對一個人外在行為和內在價值觀所提出的隱喻。詳細就不多談,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查原理論的解釋,這裡主要是針對其「冰山」的特性轉化成輔助思考的圖像概念。

【冰山的現實物理特性】

先科普一下,冰山由於其物理的密度特性(冰的密度約為917kg/m3,而海水的密度約為1025kg/m3),故當我們在海上看見一座冰山時,往往可見的部份只有全部的10%,剩下的90%都藏在海平面下!

【冰山圖像對思考的輔助效果】

最簡單直覺的說明,可以用成語「冰山一角」來解釋。我們會藉此來形容,看到的只是全貌的一小部份,象徵事情的嚴重性或視野的侷限性。

冰山圖像能輔助思考的效果
就是讓我們「意識到自身視野的侷限性」。

我們在遇見一件事情時,通常都是根據自身的知識與經驗,也就是既有的「視線範圍」來進行思考或判斷。但這世界是很複雜的,所以當我們在只看到全貌的10%時就去做判斷,自然很容易會導出偏離現實的結論。畢竟這樣子等於忽略了海平面底下那的90%,沒有海平面下不可見的那些影響因素,那現在浮上來可見的結果一定大不相同。

所以只要記得冰山這個圖像概念,往後當你遇到問題要進行思考時,你就不會太快下結論,會試著再去尋求更多資訊,試圖找到更多遠在你起始可見範圍的背後,那些未知的資訊或是你不熟悉的原理。

如果你有常去上課,我想或許也會看到很多企管講師,在講解別人的成功案例時,會利用此圖像來示意,說在其成功的底下,企業或老闆做了多少努力才得到世人所看到的成果。

這樣的思考模式,不管在判斷小至個人行為,大至團體組織甚至社會議題時都同樣受用。只是隨著層級的提高,牽涉到的人事物越來越多,相當於可見的冰山越來越大,代表著海平面下不可見的部份就更大!想做出相對客觀的判斷,自然應該要等蒐集到更多更多不可見部份的理解後再進行。

*這裡可以搭配「思考的五種層次」一文閱讀,從不同角度讓整個概念更具體。

【舉例】

  • 當你看見同事早上還很正常,下午卻突然很鬱悶、眉頭深鎖,讓你很疑惑時

這算是很簡單直覺的例子,像大家可能就會去想說,當事人在這段期間是否發生什麼事情一樣,可能是遇到奧客啦、可能是家裡有事情等等,在你沒看到的地方發生了一些事情這樣。

  • 原本合作愉快的供應商夥伴,卻開始探尋抬高價格、遲交貨品或是要求給多點訂金

如果只是覺得疑惑而沒有去挖掘底下的原因,很可能某一天窗口就說不賣你了,或是窗口自己跑路,甚至整個公司倒閉了,那身為聯繫窗口的你,自然要為此負責與善後。

但是在這些可見訊號的底下,有很多種可能,像是老闆掏空公司使得週轉資金出現缺口、窗口個人財務有問題,想透過做帳來放入自己口袋、老闆跟競爭對手公司變好朋友,聯合起來想打擊你等等。不管如何,趕緊去找更多資訊好掌握整個冰山的全貌,自然才好擬定相對應的處理策略。

  • 因為疫情與特定個案的緣故,政府直接下令全台酒店停業

很多人直覺會想,停業很好阿,這種近距離社交的行業,本來就屬高風險地區,這決策很好。這就是依據我們當下對疫情認識的知識與對酒店工作性質的「自身可見範圍」做出的評論。

但是在這冰山底下,還有很多我們平常看不見的面向,像是酒店公關的給薪方式導致其生計更容易出問題、需求不會不見,只好轉入無法控管的地下管道等等。對於「全台直接停業」是否真的有助於控制疫情,或許還是有討論空間的。

About 【子亥】

雖然外皮和骨子裡都帶著濃厚的理工人的特質,但內心深處燃燒著的卻是行銷魂。而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個人觀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