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行銷業界的三個機會與趨勢

自己改走行銷這兩年來,一邊學習、一邊實際幫目前公司操作一陣子後,關於網路行銷這領域中,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有些粗淺的想法在腦中成形,於是想藉由動筆記錄來整理一下,並透過分享來跟各方指教。

未來如果驗證了,那代表我對於趨勢還算敏感;如果錯了,我也能透過兩個時間點的情況比較,來了解當初是看漏了哪個因素的影響,進而調整自己的思維,變得更貼近現實的浪潮。

三個大趨勢(同時也是機會)如下:

一、專職且專門的社群經營團隊

專門是指只專注在一個大主題如美食、旅遊上,專職是指公司獲利來源就靠經營社群。我舉iFit愛瘦身可能大家比較能理解,它做的是”瘦身”這個主題,而公司就單純靠此來獲利。

會這樣推論主要是基於兩個面向:

A.使用者中心的社群時代來臨

這點我想大家應該都有共識了,資訊越來越透明、公開,選擇也越來越多,於是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產品/服務帶給自己的情感價值。想在眾多商品中脫穎而出,品質已是基本,更好卻冷冰冰的產品規格並無法打動使用者的心,而是你對更美好生活的描繪、更有魅力的價值闡述與情感訴求。

 

B.傳統銷售思維企業的組織架構不適合

傳統企業的創立大都是希望藉由「生產」並「銷售」自家的商品,進而獲取利潤來使企業永續發展。也就是說,他們將生產與銷售分開來看待。所以生產、品管之類的部門主管很少會去在意使用者怎麼想,因為他們只要完成「生產行為」中他所被指派的任務,而「銷售行為」當然就是銷售相關部門如業務、公關等該煩惱的事情。其他人事、IT等支援性質的部門,自然也都距離使用者有段距離。各自為政的狀況下,自然很難擁有「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維。用圖形來表示的話會是像這樣:

傳統組織架構示意

  那專注社群經營的團隊呢?對於各種職位的設計,都應該並會以「社群(使用者)」為中心。讓不管是客服、企劃、文案、設計或IT人員,都盡可能地貼近顧客,每個人都須站在顧客的觀點來思考,這樣的文案能否打動人心?這樣的圖像是否讓人好理解?活動能否引起廣泛共鳴與參與?網站動線的設計是否順暢?所以過往傳統企業常使用的KPI可能都不適用,因為都距離顧客太遙遠。用圖形來表示的話就會像是這樣:

 社群年代的組織概念

從這兩張圖的差異,還可以衍伸出另一個現象,但不在本文討論的範疇下,不多著墨,有興趣的可以想一下,來日我再分享我的看法。

 

綜合以上兩點,也是為何是「專門主題」團隊興起的原因。當我們說著以使用者為中心時,其實每個使用者正身處在不同的「社群」中,而社群的核心是「興趣(主題)」。故專注在提供人們感興趣主題的相關資訊/服務上,會比傳統將生產與銷售分開的企業更能專注在提供顧客價值、更貼近顧客需求,自然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只是標題會說是趨勢(機會),自然是台灣行銷界目前對於「使用者中心」或「社群」概念的認識,仍尚處萌芽的階段,還未有非常完整的理論架構,或是一個非常共通、知名的本土案例可供依循,想做的人大都還是得靠自己去摸索。

 

二、本土的網路行銷輔助工具提供者

這個想法的來源很簡單,就是當某市場成長到一定規模時,會衍生出另外的市場需求。像汽車市場,當新車市場逐漸成熟後,另一個衍生的市場需求就是中古車。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網路行銷管道出現,身為公司的行銷人員,為了更有效率地進行追蹤、統計與分析等工作,一定會很樂意看到相關輔助軟體被開發出來。就像是社群發達的歐美,已經有許多社群輔助軟體如Buffer、Hoouite等,主打在一個頁面中就能同時追蹤多個官方社群的狀態、貼文同步或排程發文等功能。除了這種輔助軟體外,也陸續有Likeboy(台灣粉絲團排行榜)、粉力(測量個人的社群影響力)等網站,試著將社群表現量化,以利進行統計分析。

想把握這機會的話,兩個明顯會碰到的問題是:

A.市場的真正需求

雖然有輔助軟體很好,但行銷主管真的覺得這划算嗎?就像台灣的社群媒體幾乎是臉書獨大,對這些工具的需求並不像國外那麼高,內建的功能就夠進行小規模的社群操作了。或者如果要做的是類似指標的統計,要靠甚麼獲利呢?怎樣類型的價值才是這些公司內部行銷人員需要的,要好好定義清楚。

B.團隊的專業度

就像我是行銷人,所以我有這個idea,但我卻沒有能力將這系統/工具開發出來;又或者剛好反過來,有工程師想做,但卻不知道怎樣才是行銷人真正要的功能,或者哪個指標才是真正重要的。

想朝這方面努力,團隊內這兩領域的人缺一不可。

 

三、網路行銷策略規劃顧問

大家一定都聽過「XXX整合行銷公司」,其實在網路行銷上,更需要做整合的動作。只是目前很少有各方面都涉獵的人,可能是只懂操作粉絲頁、只懂部落格或只懂Youtube。如何讓彼此之間發揮1+1>3的人才,現在還不多。

而那些抓到訣竅的人,我想一定都是在大展身手中,沒時間也不會特別想跳出來,將其經驗轉化為有條理、易於吸收的理論架構。畢竟,真的這麼厲害,一定是自己默默賺飽飽囉!講師費相較下只是零用錢而已,當講師比較像是做公益的。

物以稀為貴。相信如果真的能夠在「網路行銷的整合規劃」上闖出一番知名度,相信一定有很多企業希望能夠為其指導一下。只是能勝任的人可能都是已打滾十幾年,萌生退休念頭後,才會轉型成顧問型態。

所以這裡講的趨勢(機會),其實是指個人的生涯規劃。想走網路行銷的人,可以先到各個專精某網路行銷工具的公司,去磨練你的基本技術。當資歷較完整時,再試著轉升企業中的管理職,進一步作策略規劃。

在寫完這點的同時,我突然想到,這其實不算趨勢,而是行銷這行必然的其中一個選項;另一個選項就是在某個領域做到專精,如專寫文案、專做廣告或操作粉絲頁等。只是在目前的產業狀況下,「網路行銷」的各個領域還沒那麼多人做到專精就是。

 

以上三點,是我見識尚淺的心得分享,歡迎指教。

About 【子亥】

雖然外皮和骨子裡都帶著濃厚的理工人的特質,但內心深處燃燒著的卻是行銷魂。而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數位行銷】, 【趨勢脈動】 , , , ,

1 com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