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的五個實際做法

[pe2-image src=”http://lh6.ggpht.com/-OEfNR18evlk/UaTKm2I2X6I/AAAAAAAAAGo/7bpCBR6gkmc/s144-c-o/ID-10018236.jpg” href=”https://picasaweb.google.com/110797834155125121538/Blog#5883049781969182626″ caption=”” type=”image” alt=”ID-10018236.jpg” ]
(圖片來源:freedigitalphotos

 

  很多人都說要認識自己,這很重要,對自己也很有幫助,但如何認識自己的實際做法卻鮮少有人提到,所以來寫寫個人在這條路上的心得。

 

  但是在那之前,為什麼需要認識自己呢?

  從理性層面來看,這對你的職涯很有幫助。就像準備面試時,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請你說說自己的長處、缺點為何並舉例說明等等。如果隨意杜撰搪塞,一旦被識破一定就是直接感謝函。

  這時平常如果就真的有仔細去多方嘗試、摸索,了解到自己的優缺點,個性是否適合未來你想從事的行業,就算不適合但你仍然很想做,那有沒有去做甚麼努力像是考證照、選修課程、實習等。也因為你從很早前就開始準備,不但眼神自然堅定、講話自然穩重,被問到細節也不怕,還能證明你平日就已做好規劃,是有目標而非亂槍打鳥的去面試。說服面試官或跟到好老闆的機會自然大大提升。

 

延伸閱讀:想跟好老闆,先作好員工

 

  至於感性層面,我會用一句話來概括:

  「找到自己在這社會最舒服的姿態。

   就像在拼拼圖,唯有將自己的輪廓精確的描繪出來後,你才能找到在社會、世界這個大拼圖中,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隨便或被迫塞在某個令你感到不舒服的位置,然後努力壓抑、偽裝並欺騙自己說最適合的位置就在這,最後只會把自己磨成四不像,最後也忘記原本的自己長什麼模樣。

 

  更重要的是,當你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揮灑空間,你就會發現源源不絕的熱情。而附加的價值是當你確實的瞭解自己後,你會比較沒那麼容易被別人的批評影響心情。因為你能區分出是無的放矢還是中肯的指教。

 

 

那如何認識自己呢?在開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態是務必要建立的: 

「包容一切可能性。」

  不要也不行預設立場說:『這不可能會是我啦!』。如果你之前都沒有大量蒐集並嚴謹分析自己的一切,又如何憑空得出這結論?一旦你輕易否定掉這些可能性,就有可能得出一個偏頗的結論。就像你可能聽過某個說法,你討厭某個人可能只是因為隱約覺得他很像你所討厭的自己。

  等到自己的輪廓越來越清楚後,你心中自然會有個聲音跟你說:這不是我。

 

以下五招就是我曾經用來認識自己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一,了解朋友眼中的你

  有三種類型的對像可以去詢問他們對你的認知、印象如個性、喜好與言行舉止的習慣等等。

A、剛認識你不久的朋友

  這種朋友提供的資訊可幫助你簡單從幾個面向下手開始蒐集基本的”資料庫”,例如你面對「新關係」的態度如何?你在不同社交圈的表現是否有差異?有沒有特別令你印象深刻的答案?

  但不用太在意其準確性。像上述的幾個就會被很多因素如你們認識的場合、個性、旁人的說法等所影響,就當作在更進一步探究時拿來佐證的資料即可。

 

B、認識你很久的麻吉

  這類人因為願意跟你交心,自然也會提供較深入的資訊。但也要稍微分辨下某些結論是否開玩笑的成分居多?可以的話盡可能去挖掘一些關於自己缺點的敘述。比如說你是比較容易情緒化或過於謹慎?

  另外更要記得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論你自己覺得準不準,都該感謝對方願意誠實以告。

 

C、長輩。

  只是在絕大部份的情況,父母或親戚並不適合。主要是上一輩的視野通常都被狹隘的教育和不合格的媒體給洗腦,只會鼓勵你念高學歷或考公職,且他們很習慣要求小孩單方面的服從。故除非你父母非常的開明或雙方很接近像”朋友”這樣彼此為對等的關係,不然問這種問題可能只會得到白眼;而親戚又根本一年跟你相處不到幾天,所以這兩種通常不適合。

  但也並非只要是除了上述兩者外的長輩就可以(如老師),選擇的對象也要挑選過,言行舉止要能夠客觀且被你尊重且信服。畢竟「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壞的老師帶你住套房啊!」(註)

  一個簡單的觀察方法是詢問他們有關於人生規劃的問題,如果不會嘲弄、不立即給結論,反而丟出更多的問題給你的人會比較值得信賴。因為這代表他們願意傾聽且就事論事,不會以你的過去就貿然下定論。

 

註:此為某股市分析老師的口頭禪,”住套房”原指股價因下跌虧損無法售出導致資金被套牢,現被網友拿來廣泛的形容”陷入一個進退不得的尷尬局面”。

 

 

二、多方嘗試/閱讀/體驗

  不限各種面向或主題,像是愛情、打工、環島、社團甚至結交各類的朋友等等,只要是沒有體驗過且不違法的事情,有機會都該把握!

  像我會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是因為「閱讀」。自己在大學時會三不五時跑圖書館去借免費的小說來看,於是就順手把其他有興趣的書一起帶回去(感覺更划算,你知道的)。然後某一天突然好奇自己到底看過哪些書,剛好系統又有個「歷史借閱紀錄」的功能,就這樣把它調出來研究了一下,發現「商管」、「行銷」這類的書籍佔了很大的比例,我才意識到我似乎比較想走這條路。而現在的我也的確是在這條路上。

 

  這是因為任何你接觸到的新觀念、新朋友或新挑戰都是種「刺激」,有助於你摸索出自己的輪廓、能力或價值觀。

 

  但在嘗試的過程中仍要考量自身的能力去做選擇,完成學業仍是基本的本分。別輕易被那些廣為所知,沒有完成學業但仍有所成就的比爾蓋茲、賈伯斯之類的案例給洗腦了,那些成功的案例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失敗而沒有浮上水面的數量可能是前者的十倍或百倍,這些可不會有媒體花時間去報導。

  可是如何做出好的選擇呢?也許你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如何讓自己人生朝更好的方向前進?」當中所提到的選擇和負責的關係。

  還有一個建議是,不管你要嘗試甚麼,請認真或努力的去做出某些成果,不要輕易的空手而回。如果是社團,至少爭取當個主要幹部;如果是營隊,請勇敢接下長字輩;如果是實習,請試著做出超乎對方期待的成果。

 

  儘管會很麻煩、很傷神、很耗心力且可能還會落得一場空。只是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當然沒法每次都有「含淚播種者,必歡呼收割」的好結果,但是:

當你認真投入一件事,最終自己也會有所收穫。

 

 

 

三、多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

  俗話說的好:靠人人跑、靠山山倒,靠自己最實在。但如果你不曾獨自面對過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的),又怎能保證當你面對難關時,會不會先被自己的情緒給打敗?

 

  而且當有旁人存在的時候,或多或少你一定會將最真的情緒收起來,這點隨著你年紀越大時會越來越明顯。也因為如此,才會很多人感嘆著在學生時代交的朋友是最難得可貴的,畢竟那時彼此的真心是如此的坦白與靠近。

 

  當我們越來越社會化,我們逐漸學會戴上一種虛假的面具,講別人喜歡聽的話、做別人喜歡的行為,因為這樣可以在別人心中留下好的印象,然後更有機會為自己帶來好的利益。

 

  於是你想講垃圾話、想聊冷門興趣的真實自我就這樣被壓抑住了。直到某天當外頭被狂風暴雨籠罩時,你終於按耐不住,跑到住處屋頂上,笑著擁抱打在身上的每顆斗大雨珠、享受刺骨寒風不斷引起的寒顫,跳著連自己都不懂的詭異舞蹈,並在暴風雨中像野蠻人般使出吃奶的力氣胡亂嘶吼。瘋狂嗎?也許,但在那短短的15分鐘內,你會真正感受到自己最真實的存在感,然後那晚也會在踏實中沉穩的睡去。(我絕對不是在講我的真實經歷)

 

  當然,搭配寂靜的夜色,默默地和自己對話,想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怎樣的未來,會是更普遍的做法(笑)。

 

 

四、先自問:你不想成為怎樣的人?

  在考選擇題的時候, 面對不確定的題目時,我們也會先試著刪去不可能的選項後再來猜答案;或者在談到創業、行銷的時候,我們都會講如何「刪去」其實也是門藝術,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像當我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就很喜歡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們:路邊眼神空洞的警衛、毫無生氣的高齡長輩、脾氣暴躁的歐吉桑等等,這些自然都是我不想成為的模樣。

  那我該如何避免成為這樣的人呢?當然就是先搞清楚為何他們會變這樣的理由,再來思考如何不讓自己重蹈覆轍;而我察覺到空洞是來自於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沒有生氣是因為太恣意揮霍健康的本錢、而脾氣暴躁則是因為她覺得都是別人的錯。

  是的,那我未來的方向也自然就開始有個雛形:我要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終身志業並做好健康管理,並且勇於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才能到老的時候仍擁有媲美年輕人的活力、積極的四處創造價值。

 

 

五、試著說清楚自己和某人在性格或行為上的差異,並理解為什麼。

  這點算是比較進階的練習,要能說明白兩者之間的不同,你就得去觀察他人,而在這過程中所得到或歸納出的結論,同樣也能用來反思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行為,進而讓對自己的認識能夠更為客觀。

 

  而這練習真正難的地方在於你能夠講的多詳細以及能否講得出為什麼。他是內向還外向?樂觀還悲觀?積極還是保守?花心還是專情?嚴肅還是不正經?理性還是感性?天真還是現實?在愛情中喜歡付出還是接受?喜歡平穩還是熱愛冒險?八面玲瓏還是木訥誠實?

 

  而自己推測的「為什麼」雖然很難去驗證,畢竟我們不會也不該隨便打探別人的經歷,頂多能從不經意聊天中所得知的信息來推斷相符合的程度。

  但做「問為什麼」的練習,仍能讓自己去做更全面的思考,如生長的環境、遇到的人事物是否也會影響自己的看法或人生態度,得到的洞察能力同樣也會回饋到認識自己上,你可能會突然察覺到自己的某個習慣其實是從某件事之後開始的。

  這個練習同時也能讓我們更有當今社會極其缺乏的「同理心」...

 

 

五個讓你能更加認識自己的撇步:

1.了解朋友眼中的你

2.多方嘗試/閱讀/體驗

3.多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

4.先自問:你不想成為怎樣的人?

5.試著說清楚彼此的的差異,並理解為什麼。

 

希望以上能給大家一點幫助,

或者你也有自己的心得呢?歡迎分享!


文章中提到的連結:
如何讓自己人生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About 【子亥】

雖然外皮和骨子裡都帶著濃厚的理工人的特質,但內心深處燃燒著的卻是行銷魂。而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個人觀點】

9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